——评一季度拍卖行业经营数据
文/欧阳
在2009年底,面对当年四季度全面回升的经营业绩,也许很多人都长长的舒了口气——拍卖业走出了危机的阴影。进入2010年一季度,种种迹象表明,这种乐观似乎并无不妥。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高歌猛进,GDP同比增长11.9%,CPI增长2.2%,PPI增5.2%,经济上行,物价稳定,2010年的宏观经济的开局完全显示出一派良好的迹象。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拍卖业的增长显得更有热度:成交总额1407.9亿元,同比2009年增长261.72%,比危机显现前的2008年同期也增长超过110%,完全一改一般年份的一季度将环比上年四季度成交下降一半多的态势。
但细究后发现,一季度的增长并未走出“房地产拍卖推动”经营的窠臼。房地产拍卖业务总量占到了成交总额89.79%,超越了2009年占比78%的纪录。实际上,从中拍协首次分别统计的公布数据看,当季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成交总额达699.87亿元成为这一领域的“带头大哥”,相较之下二级市场上的房地产类成交总额则略逊一筹,为564.34亿元,两者差距过百亿。这不由让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当前普通民众和社会舆论诟病颇多的高房价及“地王”等敏感事件。仅一季度,京沪等一线城市就先后涌现出了中海地产59.7亿元价格拿下北京丰台区六圈A居住项目用地、深圳华侨城以70.2亿元的天价竞得上海苏河湾1号地块等“地王事件”。这些事件不论是否最终进入此次统计口径,全国范围的房地产价格“大跃进”已经成为了推动拍卖市场增长的绝对力量。而2009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而不断增长的充足的货币流动性也在这场地产盛宴中找到了出口。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1季度拍卖行业的增长根基其实并不稳健,建立在货币流动性之上的成绩就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一样,轻易就会被海浪卷走。而现在,这种力量已经在渐渐的累积。资金层面,4月份,央行宣布重启停发近两年的三年期央票发行,加强公开市场资金回笼力度;五一假期之后,第三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开始进入小步趋紧的通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层面,4 月17日,国务院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了被简称为“新国十条”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通知中,除货币、信贷等常规性手段外,还特别提出了要“在坚持和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同时,探索‘综合评标’、‘一次竞价’、‘双向竞价’等出让方式,抑制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非理性上涨” 。这一提法,对一直在努力扩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份额的拍卖行业而言可能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有距离地观察政府的进一步政策动向了。
当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进入二季度后,由于房地产、股市等投资领域中的资金流出,资本可能在逐渐拉开序幕的2010文物艺术品春拍中创造出这一领域的一些新记录。这在最近,嘉德、华辰等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春拍上也已端倪初现。此外,在商品性住宅等类房地产拍卖成交可能下行的同时,是否有资金进入写字楼等商业性房地产领域并带动这一板块的拍卖业务增长也值得关注。
总之,资金及政策变动将主导2010年整个拍卖市场的变化方向。当然,这可能是一句空话,但其意义却在于,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动向确是拍卖企业走向持久繁荣过程中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