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华会长在中拍协三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
2009年已经过半,正如我们在年初三届七次理事会上对2009年形势所做的判断:“2009年可能是行业恢复发展多年来困难最多、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在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努力向前进的过程中,中拍协和战斗在第一线的拍卖企业一样,在承受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肩负引导行业摆脱困境实现飞跃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半年来,全行业在拓展业务、强化管理、横向协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仍未能止住成交总额持续下滑的势头,原因何在?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我们需要认真地回顾分析这半年来的经营状况,进一步认清形势,理清思路,继续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为达成年初既定的目标,做好思想和策略上的准备。
一、半年来的整体形势:总体继续下滑,局部不乏亮点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拍卖业遭遇了行业发展以来的首次经营下滑。从2009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这种下滑的趋势仍在继续。
上半年,全国拍卖成交总额1129.27亿,持续了自2008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同比下降达17%,与2007年上半年基本持平。实际上,从各地的反映看,房地产拍卖项目成交困难、司法委托流拍或通知暂停拍卖的情况比比皆是。历来占据业务大头的房地产、股权等类目较去年同期净减一成五;个别板块如文化艺术品拍卖,尽管春拍表现超出预期,但成交总额同比下滑达四成多。
当然,在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也不乏积极因素。受国家各项汽车消费政策推动,国内新车市场止跌回升,直接拉动了机动车拍卖业务的增长,继续延续了08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同比总体增幅21%。
因此,总体持续下滑,局部不乏亮点,是对上半年拍卖业务的基本评价。面对严峻的形势,6月下旬至7月初,中拍协开展了三省一市(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的调研座谈,走访了部分拍卖企业。尽管四地企业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但各地区拍卖业面临的问题基本一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近半数企业生存困难
金融危机后,市场的紧缩也直接传导到了拍卖市场,受影响最明显的是房地产类标的的成交变得异常困难。企业普遍反映,受投资人资金实力、心理预期等方面的制约,一些评估价较高,特别是上亿的大标的成交十分困难,形成了房地产类项目频频流标的现象。有价无市、买方市场等成为了这种市场状况的集中描述。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房地产类标的为主要业务的拍卖企业的生存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较大影响。目前,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生存困难的企业比例由原来的1/3上升到了2/3,而在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第1季度也有近2/3的企业没有拍卖纪录。如果这种市场状况持续下去,不少拍卖企业将难以生存。
(二)佣金水平持续下降
作为企业经营质量的指标之一,直接危及拍卖企业生存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佣金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吉林为例,今年1-3月份的成交额比去年同比下降53%,但佣金总额却下降了65%,佣金降幅大于成交额的降幅,反映出整体佣金水平的下降。实际上,不止吉林一地,近年来,随着拍卖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企业间同质化价格竞争的日益激烈,除法院强制拍卖直接限定了拍卖企业佣金收取对象和比例外,其他委托机构也陆续跟风,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对委托标的佣金进行招标的极端现象,迫使个别拍卖企业在承揽业务时提出零佣金服务,导致拍卖行业整体佣金水平持续下降,直接破坏了企业服务水平和经营质量之间的良性平衡。而这种佣金水平的下降,在经济困难时期更是提高了企业经营的难度。
(三)拍卖市场相对变窄
此外,在当前情况下,另一个加重拍卖企业生存压力的不利因素是:拍卖市场空间被挤压。拍卖方式在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公共资源的配置中,市场份额不仅没有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扩大,相反,却呈现出相对缩小的态势。实际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带来愈来愈多的可拍资源,比如土地、产权、陈化粮等等,但是在这些本可以很好发挥拍卖优势的领域,很多优秀的拍卖企业却被简单地排除在市场之外。在国内的很多地区,一级市场的土地出让、产权转让,包括企事业单位资产转移等交易,都被有关部门人为地增设了政策门槛,直接排除了拍卖这种阳光交易形式参与相关的交易活动。今年初,在重庆,这种政策性的限制甚至从产权交易蔓延到了法院强制执行业务当中。因此,面对目前市场空间的不断被挤压,在佣金降低和金融危机的多重重压下,企业生存的压力更加沉重。
二、困难背后的问题:信心、能力和自律
面对这些经营中的困难,许多拍卖企业都结合本地和本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了许多“外拓业务,内练内功”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调研中,有不少企业通过努力创新,不仅扛住了外部环境对企业的不利影响,甚至还取得了超过往年的经营佳绩。很多企业都充满信心地表达了面对危机,“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看法,但是,也有部分企业表现出了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个别企业则甚至产生了放弃拍卖业务的想法。坚持、观望和放弃,可能正是当前企业面对困难时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后两种态度一个共同思想基础就是“信心不足”,这是当前克服危机要正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发展思路贫乏导致的信心危机
我们始终认为,不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面临困境,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缺乏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和信心。当前部分企业之所以对企业和行业发展失去信心,有着外部环境挤压的因素,有着专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源于经营者缺乏茶馆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
实际上,多年中国拍卖业之所以得以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大量公共资源,如海关罚没物品、抵税物资、法院强制执行财产等的公开处置。随后,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大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公开处置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市场资源。这些拍卖标的基本权属清楚、数额较大,企业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在市场情况较好的情况下,成交较易,企业收益也相对较高。因此,长久以来,多数拍卖企业都以这些公共部门的委托为主要业务来源,习惯了“钱多活大”的业务模式。金融危机来临后,市场状况发生改变,“大活”成交困难;这些企业又没有长远发展的战略考虑和准备,所以一旦生存受到空前挑战便不知所措,感到前途渺茫,对拍卖业前途失去信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寻求长远发展思路,重树企业发展信心,已成为解决当前行业经营困难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二)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核心竞争力弱化
与企业经营信心受挫密切相关,但又更为直接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当前的经营困难,我们的很多拍卖企业并不具备开拓广阔社会委托市场所必需的专业技能。
在对三省一市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之所以不得不接受各种机构日益下降的业务委托和佣金水平,并不是没有看到其它领域广阔的拍卖资源,而是缺乏进入这些新业务领域的专业能力,是无奈之举。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东北某地的调研座谈会上,不少企业都看到了社会委托二手房业务的巨大市场潜力,但同时也对开拓这一市场的可行性提出了不少的疑虑。他们认为,社会委托二手房的权属认定、瑕疵告知、他项权利了解以及办理产权过户等困难重重,拍卖企业难以应对,因此进入二手房拍卖市场还不现实。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同为中介机构的二手房中介就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呢?为什么我们有的房地产专业拍卖机构也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疑虑呢?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过程的复杂,而在于我们多数拍卖人员对二手房市场的业务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该板块中不具备超越二手房中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由于专业领域知识和人才贮备的缺乏,使得不少企业往往只能望市场而兴叹,望新的专业领域而却步。因此,加快专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今后拍卖企业持续发展的急迫要求。
(三)不良竞争加剧导致的信任危机
在调研中,很多拍卖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前业内存在的不良竞争问题。随着近年来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拍卖企业在业务承揽中相互诋毁、竞相压价,甚至采取一些被媒体称为“潜规则”的不正当手段,最终,不仅使企业走入了“降低佣金水平—降低服务标准”的恶性循环中,增大了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将行业推入了任委托方限制、降低佣金的被动局面。
更为严重的是,诸如,“拍假”、“假拍”行为、重大案件中涉及的拍卖企业违规操作或商业贿赂行为,以及个别业内颇有影响人士因此受到刑事处罚的事件成为了社会诟病拍卖行业的口实和把柄。随着媒体对不规范行为的相继曝光,拍卖业赖以生存的阳光形象大受损害,社会和政府部门对拍卖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再次发生,甚至选择不再让拍卖行业来进行公共资源的拍卖, 客观上造成了拍卖市场份额的缩小。
因此,有效治理当前行业中存在的不良竞争现象,重塑行业健康阳光形象已刻不容缓,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策略分析:行业价值、团结自律和市场化经营
面对这些形成当前拍卖行业困难局面的复杂因素,如何妥善应对,需要全行业进行积极思考并做出回答。在探寻新路的过程中,是否有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我们予以高度关注,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行业的生命力在于坚持独特的行业价值
每个行业的存在,都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面对当前行业遭遇的困境,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行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在于行业独特的价值。对于拍卖行业,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是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行业独特价值之所在。这一点,在行业恢复发展之初如此,在今后更将如此。中国拍卖行业恢复发展23年来的历史说明,当企业在操作中很好地秉持了这一“三公”理念的时候,拍卖得到了政府、社会的广泛认可,行业作为阳光交易的代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当一些企业忽略、甚至放弃了“三公”理念的时候,政府和社会对行业的信任就会产生动摇,对行业的限制就会趋向严苛,甚至放弃拍卖转而选择其他机构或交易方式。
实际上,正是基于公开竞价、价高者得的交易方式,资源的价值通过市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合理的配置,也使得拍卖这种交易方式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了其他交易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坚守住拍卖独特的价值所在,就拥有了行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我们也就拥有了对行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行业的发展在于市场化的经营道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据我们了解,特别是在对三省一市拍卖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耐人深思的现象:越是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应对当前经营困难的思路就越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就越足;相反,越是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在调研中谈到“找某某领导解决某某问题”的几率就越高,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就越多。这种现象的背后反衬出企业对市场化经营道路的微妙心理。
对拍卖企业而言,“找市长还是找市场”实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道路选择。实际上,中拍协自2004年起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企业走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今年初三届七次理事会上更是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营困难明确提出了“继续巩固、做好原有相关业务的同时,通过对新兴业务的拓展,逐步改变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务和政府、法院委托的局面”的建议。值得高兴的是,从这次调研的结果来看,有不少企业已为此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企业经营正逐步上向市场化、专业化的道路。
现在,经过不断努力,有一些新兴业务已初见市场回报:
1、二手车拍卖业务,从2008年开始已经出现了快速增长。 在2008年中,不仅扛住市场整体下滑,拍卖成交额及比重双双上升;进入2009年后,继续延续了增长的态势,同比增幅21%。
2、奥运资产拍卖。先后处置了奥运家具家电、公务用车、开幕式用缶等资产超过70万件,回收现金1.9亿,实现资产增值260.19%,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今后重大活动的资产处置作了良好的示范。
此外,对诸如农副产品拍卖、三林资源拍卖、二手房拍卖、废旧物资以及二手机械设备拍卖等新业务领域的探索和尝试也在持续进行。
由此,我们也相信,当我们密切关注广泛的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培养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真正融入市场、回归市场,拍卖行业必将获得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行业阳光形象的重塑在于加强自律
目前,业内存在的某些不良竞争导致的信任危机已经危及到全行业。最近,西北某地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针对本地区拍卖业在内的中介机构的“百日清理整顿行动”,为我们敲起了警钟!整顿期间,措施严厉,要求苛刻,以致危机到行业正常经营。由此,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如果你不自律,必然招致“他律”。
为此,这次会议,中拍协将作出决定,以学习检查、促进管理、降低风险、讲求诚信为目的,在行业内开展一系列自查自纠的自律行动。同时,也将把行业自律工作制度化、长期化,常抓不懈,动员全行业,重新塑造中国拍卖行业的阳光形象。
我们相信,一个能够自律的行业才能真正获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全行业的不断规范中实现良性循环,获得长远发展。
总之,危机带来了当前行业经营上的困难,但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关系行业生存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尽管造成危机的客观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求其在我”,从自身做起。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国的拍卖业经过23年的持续发展,已经积蓄了一定基础和力量,已经步入青年时期。尽管这个青年阅历不深,经验不多,但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通过反思和克服自身在发展道路、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中国的拍卖行业必将开始完成对现有经营结构的调整优化,从而逐步走上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成长为一个内部团结、善于自律、值得尊重的新兴行业。